首页 > 正文

深耕教学创新 服务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学院召开教学能力提升与产教融合经验交流会

作者:舒琳时间:2025-07-19点击数:

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7月18日,环保学院在北105会议室召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产教融合经验交流会。学院副院长张丽微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共3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聚焦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能力建设两大核心议题,多位教师登台分享教学改革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学院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产教融合铸“双师”,实践成果反哺课堂

熊曦柳老师分享了在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局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成果。期间,她深度参与园区环境风险评估、环评文件审核及“十五五”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调研等核心工作,不仅系统掌握了环保行业一线工作流程,更使环保应用文写作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她透露,计划将实践中积累的 20 余份行业报告转化为《环保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鲜活教学案例,创新实施 “真实项目驱动” 教学模式,推动 “岗课赛证” 深度融通,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中提升职业素养。

图1 熊曦柳老师进行经验分享

以赛促教破瓶颈,微课赋能实验教学

刘冬冬老师以其获奖微课为范例,详细分享了教学能力比赛的备赛与参赛经验。他着重强调精准解读比赛文件是制胜关键,其团队围绕“COD 测定” 这一核心技能点深耕细作,最终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现场展示的微课片段以步骤清晰、操作规范的鲜明特点,为教师群体开发实操类微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成功破解了传统实验课程中操作演示不直观、学生掌握不扎实等难题。

图2 刘冬冬老师进行经验分享

产业协同建课程,特色路径引领改革

曹雯雯教授带来《制糖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课程的创新实施报告。课程团队立足广西制糖产业特色,将水污染控制技术核心课程与岗位需求、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及思政教育要求深度融合,从教案设计的产业导向、教学实施的“做中学” 模式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全方位呈现了课程改革路径,为同类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图3 曹雯雯老师进行实施报告汇报演示

模块化教学提素养,规范操作可视化落地

廖丹雪老师通过“废水处理安全运维” 无生授课现场展示,生动呈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她采用的“图示化流程 + 实操演示” 教学法,将繁琐的行业规范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可视化工具,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安全操作规范理解模糊的问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与岗位适应能力。

图4 廖丹雪老师进行无声授课展示

数字技术赋新能,多元创新重构课堂

多位教师集中展示了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张馨月老师分享了《水环境监测仪器智能应用》课程在内容体系重构与AI 技术应用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覃建友老师采用 “步骤分解讲解 + 实物动态拆解” 相结合的方式,让复杂仪器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一目了然;李馨老师则系统介绍了《袋式除尘器优化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推送流场模拟预习资源筑牢理论基础,线下聚焦核心实操训练与教师精准指导,课后通过线上拓展任务结合企业专家远程评审,形成 “学 - 练 - 评” 闭环,大幅提升了教学效果。

图5 张馨月老师进行实施报告汇报演示

图6 覃建友老师进行经验分享和无声授课展示

图7 李馨老师进行实施报告汇报演示

张丽微在总结中高度评价本次交流会的成效,她指出,会议全面梳理了学院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实践成果,为教师搭建了高水平的专业发展与经验交流平台。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持续推动课堂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岗课赛证” 融通机制,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环保技能人才、助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图8 张丽微副院长对会议情况进行总结

图:李琴、王辰、韦冰/文:舒琳

一审一校:舒琳

二审二校:王辰

三审三校:覃源